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

2024-08-22

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


【良肢位的作用】


良肢位可降低痉挛的程度,促使联合反应、共同运动的异常模式向着分离运动、自主运动的模式发展。

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,水肿,增加舒适感。

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,它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,是抑制痉挛和减少患侧受压最具意义的活动。


正确的卧位姿势】


1、患侧卧位


头部保持自然舒适位;患侧上肢充分前伸,前臂旋后位,腕关节背伸;患侧下肢伸展;健侧上肢置于体侧;健侧髋关节、膝关节屈曲,下方垫软枕。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整体的伸展,可以控制痉挛的发生,又不影响健侧手的正常使用。



2、健侧卧位


躯干前后各置一软枕,保持躯干完全侧卧位;患侧上肢前伸,肩关节屈曲 100°,患侧上肢下方垫一高枕;




患侧下肢的髋、膝关节屈曲,下方垫软枕,为防止踝关节内翻,软枕必须垫至足部;健侧上肢自然舒适位;健侧下肢髋、膝关节微屈,自然放置


3、仰卧位


过渡性卧位,下肢伸肌肌张力高的患者不宜采取仰卧位。患侧肩关节及上臂下垫一长枕,保持肩关节前伸、肘关节伸展和腕关节背伸。一长枕垫在患侧臀及大腿下方



下肢有屈曲倾向的患者,避免在膝下垫枕。踝关节有明显的跖屈或内翻的患者,在足底部放置保持踝关节中立位的足托板。


4、床上坐位


保持患者躯干端正,用大枕垫于身后,使髋关节屈曲 90°,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,防止躯干后仰,肘及前臂下方垫枕,以防肘部受压。


床上坐位易出现躯干后仰呈半卧位姿势,助长躯干的屈曲,激化下肢伸肌痉挛。仅在卧床患者进食、排泄等情况下采取,其他时间采取相对良好的姿势。



5、仰卧位的侧方移动


仰卧位,双下肢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,足底接触床面,同时抬高臀部,做所谓“搭桥”动作。然后向左或右侧移动臀部,臀部接触床面之后,再移动肩部、头部,最后调整全身姿势


6、床上翻身


翻身动作可以促进全身的反应和活动,仰卧位容易诱发伸肌痉挛,故不宜长时间取仰卧位,患者掌握了翻身动作之后,可以自发地更换体位。在学习翻身动作之前,应该先指导患者掌握双手掌心相对、十指交叉(患侧拇指位于上方) 攥拳动作,称之为 Bobath 握手。在 Bobath 握手的状态下,上举双上肢过头。




阅读25
分享